
11月4日,我区第六批“高原红石榴”少数民族参观团在蒙草种业中心参观种质资源库。
11月2日至13日,由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的我区第六批“高原红石榴”少数民族参观团,赴内蒙古、北京参观学习交流。
组织“高原红石榴”少数民族参观团赴区外参观学习,是自治区党委、政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充分体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对各族干部群众的亲切关怀。活动旨在让基层农牧民群众与干部职工在实地参访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解,促进各民族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交融共进。
参观团成员主要包括国家和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代表、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民族工作者及基层农牧民群众代表。行程聚焦民族团结示范点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走进企业、工厂、社区、文博展馆与革命纪念馆等,探寻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感受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浓厚氛围,学习兄弟区市在民族团结、文化传承、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先进经验,真正做到带着问题出发,装着对策归来。
文脉赓续:
在传承坚守中体悟团结力量
首站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城市规划展示馆,以数字沙盘、沉浸式影像与实物模型,生动展示呼和浩特城市发展脉络、空间布局及产业蓝图,直观感受当地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丰硕成果。来自米林市委统战部的亚依在沙盘前驻足良久,说:“这样的规划既保留了民族文化特色,又为产业预留发展空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民族团结与城市发展相得益彰。”
步入中国国家博物馆,历史的厚重扑面而来,从最古老的石器到新中国成立后的重要历史物件,无不彰显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拉萨市城关区雪小学副校长巴桑在一件件精美的青铜器前凝神屏息,口中不住赞叹:“课本上的知识,此刻化作眼前鲜活物证,这是文脉传承的最好见证!”他表示,要把此次参学所见所感融入教学,向学生讲述中华文明从古至今的发展历史,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让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扎根于心。
产业共兴:
在发展实干中感佩团结伟力
走进呼和浩特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全球智能制造产业园,自动化生产线高效运转,智能码垛机械手精准作业,现代化场景令人眼前一亮。这家从民族地区走向世界的乳业巨头,构建起“一棵草到一杯奶”的完整产业链,不仅推动中国奶业高质量发展,更为民族地区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如今,这里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育基地”,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红利,这条路径值得我们借鉴。”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马尕东感慨道。
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参观团先后探访白马文化园和特色奶食品加工厂,学习产业高质量发展经验。面对马主题摄影那达慕、马背旅行等文旅项目,日喀则市定结县萨尔乡普圭村党支部书记南木加说:“白马文化园让民族文化可感可触,实现了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而在奶香四溢的加工坊,参观团成员们向工作人员仔细询问如何握紧奶源这把“金钥匙”,开启联农带农的“共富门”,大家纷纷表示,要探索适合各自地方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路径。
文明相拥:
在交融互鉴中感怀和合之美
文化交流是连接各民族心灵的桥梁。呼和浩特市大召寺,便是多元文化交融的鲜活范本。参观团漫步殿宇之间,欣赏汉、藏、蒙等风格交融的建筑艺术,聆听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深刻感悟中华民族和合共生的壮阔历程。“大召寺不仅是一部立体的民族交流史,更提醒着我们要牢记共同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拉萨市城关区功德林寺管委会副主任落桑(宗教届代表人士)说。
在昭君博物院,循着“昭君出塞”的历史足迹,林芝市墨脱县门巴族姑娘卓玛曲宗有了更深的体会,卓玛曲宗与汉族丈夫文果历经8年爱情长跑终成眷属。她说:“各民族往来交融,自古便是推动中华民族团结发展的宝贵传统,民族团结就在日常烟火气里。”
治理同心:
在基层实践中感知团结温度
参观团成员大多来自基层一线,时值村“两委”换届,大家对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恼包村和回民区三顺店社区的基层治理经验进行深入交流探讨,努力汲取当地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实践智慧。
曾经的恼包村基础差、发展慢;如今,通过生态建设、产业振兴与民族团结协同推进,成为全国知名的文旅融合典范。阿里地区噶尔县门士乡索多村统战委员嘎玛多吉由衷赞叹道:“既保留特色又促进交融,还能让群众拿到‘真金白银’,实在了不起!”
作为典型的多民族互嵌式社区,三顺店社区创新推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34”工作法,将服务各族群众与基层治理融为一体,营造出“党风顺、社情顺、民心顺”的和谐局面。“把民族团结落实到每一项便民小事,用精细化管理破解难题,值得我们学习。”日喀则市定日县曲当镇德吉村妇女主任次旦普尺表示,要把所学融入德吉村互嵌式社区的建设中。
绿美共生:
在生态守护中感受团结力量
“这些看似普通的草种,既能固沙又能富民,真正实现了生态与生计双赢!”在呼和浩特市蒙草种业中心种质资源库,日喀则市萨迦县扯休乡乃村委会主任扎西望着乡土草种标本连连赞叹。蒙草集团秉持“乡土种、本地化”理念,在荒漠化治理和草原修复领域成绩斐然,并引导各族群众参与生态产业,实现生态、经济与民族团结效益的有机统一。扎西告诉记者,自己所在的村庄产业结构单一,他计划借鉴蒙草模式,联合周边村居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让各族群众在共同生态保护事业中增进情谊。
前往北京途中,参观团专程探访了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看着昔日荒漠变为如今的林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那曲公路事业发展和应急保障中心嘉黎养护段段长桑珠心潮澎湃:“守护生态就是守护子孙后代的青山绿水,塞罕坝精神告诉我们,只要各族儿女心手相连,就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生态奇迹。”
红魂铸心:
在文化感悟中读懂团结根基
认同是团结的前提,是凝聚人心的基础,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核和底蕴。在承德热河革命烈士纪念馆,参观团成员向革命烈士纪念碑庄严鞠躬、敬献花束,深切缅怀先烈功绩。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身着藏、汉、回、纳西、门巴、珞巴等民族服饰的参观团成员们整齐列队,迎着朝阳注视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看着国旗飘扬,我真切地感受到了56个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祖国强盛就是我们最坚强的依靠。”山南市隆子县斗玉珞巴民族乡斗玉村委会主任美朵热泪盈眶。
在毛主席纪念堂,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次仁拉桑,将一条精心准备的洁白哈达敬献给伟人,心情难以平复:“今天幸福美满的生活,来自祖国的日益强大,而民族团结是这一切的基石。”登临雄伟长城,漫步巍峨故宫,大家在触摸历史中感受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更加坚定维护民族团结、共建美好家园的信念。
千百年来,各民族在迁徙、贸易、婚嫁中,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交融程度不断加深,逐渐形成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的命运共同体,共同谱写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篇章。
此次“高原红石榴”少数民族参观团通过一次次深入交流,一场场真诚互动,让民族情谊在互学互鉴中愈发醇厚。“西藏各族群众要像糌粑和糍粑那样,揉和成团、凝聚成团,让民族团结之花在雪域高原常开长盛。”那曲市色尼区委统战部副部长、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达杰的话语,道出全体成员的心声。
自治区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做强“高原红石榴”品牌,带动更多干部群众走出去、开眼界、学经验,增进“五个认同”,推动活动常态化、制度化、项目化,探索搭建更多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成员们纷纷表示,将把此行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感转化为实际行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让民族团结之花在雪域高原尽情绽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