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西藏统一战线 > 理论研究 > 正文

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 王明莲发布时间: 2022-08-05 10:05:38来源: 西藏日报
打印
T+
T-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根本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一方面,应加强文化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应加强认同主体的自我构建,培育国民综合素养,不断提升主体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能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根铸魂。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文化需求

  始终彰显中华文化鲜明的实践特色。马克思主义不仅要解释世界,重要的是改变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波澜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指明了其构建的现实着力点,构筑了现实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进一步形成了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纽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西藏文化建设,西藏文化发展同全国一道进入新时代,人民主体力量得到极大发挥,文化权益得到充分保障,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各族人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始终彰显中华文化鲜明的时代特色。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开拓性伟大事业,这一伟大实践是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等是中国共产党在雪域高原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激情创造,是国家发展过程中民族脊梁树起的一面面鲜艳旗帜。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需求,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为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始终彰显中华文化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华文化在秉承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对其他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几千年而不倒,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拥有几千年从未中断的文明和文明培育的亘古不变的民族精神。忧国忧民,为理想献身的精神;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精神;勤劳朴实,守望相助的精神,以及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等,这些中华民族精神的标识历久弥新,从不因世事变幻而褪色。在西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广大党员要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弘扬好老西藏精神包含的红色基因,继承革命文化,不断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西藏各族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二、培育西藏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素养

  文化认同是感性与理性、内化与外化相统一的结果。培育西藏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素养,可以从理性确认、情感皈依、实践维护三个方面展开。其中,理性确认是基础,情感皈依是精神动力,实践维护是行为保障。

  (一)对中华文化的理性确认

  理性确认,是指主体在特定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形成的自身与特定文化统一性的肯定性认识,是主体对所属文化在理智上的肯定。西藏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理性确认,首先体现在对中华文化符号系统、文化叙事系统、观念系统的认知与确认,如关于中华文化的一些具体知识、文化符号、价值规范、基本特征及与其他文化的区别等的认知判断。同时,能自觉归宿于中华文化系统,将中华文化作为自身的身份标识,自觉将自己排除在其他文化系统之外。

  理性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过程,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基本规律。在西藏,首先,要提升全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也是主导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华文化认同是形成各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心理基础和情感纽带,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纽带,是连接其他四个认同的精神血脉,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长远性和根本性作用。在国家层面,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在社会层面,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在个人层面,不断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华文化认同是现代中国公民的必然选择,更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的文化担当。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文化智慧,让中国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其次,要提升西藏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体验能力。文化认同能否实现,需经过主体的体验才能检验。促进西藏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审美体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领悟,营造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为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最后,要大力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法定的国家事权,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责任和义务。在西藏,全面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意义深远,事关国家安全与人心凝聚,事关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事关西藏人口素质的提升与全面发展。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需要教育部门、新闻媒体、公共服务行业等各部门各单位通力合作,精准施策,科技赋能,共同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西藏的普及使用。

  通过理性确认,使西藏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西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在中华文化大背景下审视西藏文化,吸收、利用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精华,同时将西藏地域文化中为各族人民接受的文化瑰宝推向全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二)对中华文化的情感皈依

  情感皈依是文化认同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是主体对特定文化在心理、情感、精神上的归属感,表达了主体对所属文化情感上的肯定。在内容上,体现为主体对特定文化的语言文字、生活习俗、文化典籍、价值观念等在情感、心理、精神上的接受,并自觉将之视为自身文化身份组成。在形式上,表现为主体对特定文化的热爱、依恋与忠诚,构筑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情感皈依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主体长期的文化认知和深入的文化体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情感皈依,应大力培养、提升西藏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审美、感知能力,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树牢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让“三个意识”在各族群众中人人知晓、入脑入心,汇聚新时代强大动能,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在现实生活中自觉践行维护中华文化。

  (三)对中华文化的实践维护

  实践维护是主体将内化的知识体系、价值规范、审美取向等外化于生产生活实践的行为。这种外化既是主体对文化的自觉践行,也是对文化的丰富和拓展,是文化认同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

  西藏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实践维护,一方面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如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喜爱与推广,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积极态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践行与维护等。同时,作为党员,要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西藏地方与祖国关系史中,进一步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历史逻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在意识形态领域敢于且善于发声亮剑,理性看待宗教文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人、引导人、激励人、塑造人。

  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我们一定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扛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使命,增强中华文化认同,谱写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篇章,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雪域高原落地生根、枝繁叶茂,聚力“四个创建”“四个走在前列”,推动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拉萨市委党校)

(责编: 陈建国)
相关阅读
 

热点关注更多>>

领导论述更多>>

理论园地更多>>

相关链接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