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西藏统一战线 > 统战人士 > 正文

翻身农奴讲故事丨扎巴旺旦:一捧青稞,两种滋味

作者: 姜帆、普布次仁、邱星翔发布时间: 2024-03-27 10:15:42来源: 新华网
打印
T+
T-

  酥脆的风干牦牛肉、热气腾腾的酥油茶、丰富多样的鲜果和饮品……这些今天西藏百姓家中的寻常饮食,却是扎巴旺旦年少时的奢望。

  扎巴旺旦今年80岁,提起65年前的旧西藏生活,农奴主的压迫依然让他心有余悸。

  海报制作:新华社记者邱星翔

  西藏民主改革前,扎巴旺旦一家九口每天的果腹之物,只有小孩巴掌大的一碗糌粑汤。那碗汤,稀得可以照人影。“若你未曾见过镜子,不妨瞧瞧阿佳(姐姐)手中那碗清汤。”老人唱起儿时的歌谣。

  时值三月,西藏各地迎来春耕。这个播种希望、期待丰收的时节,在过去,是农奴新一轮痛苦的开始。在封建农奴制下,占人口95%的农奴在生死线上挣扎。

  农奴被分为差巴、堆穷和朗生,扎巴旺旦一家都是差巴。每年春种,青稞种子要向庄园主借;夏耕秋收,粮食被农奴主一粒不剩地掠走,自己的口粮还得向庄园主借。劳作年复一年,而债务日积月累。

  “寺庙里的僧人管家会坐在椅子上,紧紧地盯着农奴们干活。他们在青稞垛旁立下牌子,记录高度;如果发现青稞少了,所有农奴都会遭到鞭打。”这就是旧西藏的秋收。

  打包青稞也要向管家请示。“他们监督我们装青稞。袋子缝得严严实实,再用带有记号的铁夹夹紧。”老人说,“我们把这些粮食送到寺庙和其他贵族家里,最远的地方,得走上整整两天。”

  “我们每天不停地干活,却连顿饱饭都吃不上。晚上回到那漏风的小破屋里去,蜷着身体睡觉;等到第二天,继续这样的苦日子。”扎巴旺旦说。

  扎巴旺旦(3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

  1959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掀起了民主改革。和众多农奴一样,扎巴旺旦一家打破封建农奴制枷锁,获得了土地、牲畜和住房,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一家人获得了15亩农田和木犁等农具。“我当时心情很复杂。又是喜悦,又是恐惧和怀疑——这一切真的属于我们吗?”那年秋收,粮食卖出500元,收入归他们自己。

  “那时机关干部一月工资28元,500元是一笔巨款。”扎巴旺旦不再疑惑,这确实是属于自己的丰收。

  “我们开心地去干活,干得可起劲!”扎巴旺旦说,民主改革让他找到了生活的希望。他参加农业技术培训,1997年试种小麦和油菜籽大获成功。

  11年前,扎巴旺旦搬进拉萨市堆龙德庆区羊达村一所宽敞的新房,生活得更悠闲自在;3个孩子也都接受了更好的教育,长大成人。他不再为全家生计发愁。

  西藏的粮食产量已连续9年稳定在100万吨以上。这位见证西藏农业天翻地覆变化的老人,依然珍惜粮食。在扎巴旺旦家的餐桌上,从来不会见到剩饭。他说:“攥在自己手里的糌粑,是幸福的味道。”(参与记者:姜帆、普布次仁、邱星翔)

(编辑:陈建国 责编:周勇 终审:刘期胜)
相关阅读
 

热点关注更多>>

领导论述更多>>

理论园地更多>>

相关链接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