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阳光城”拉萨,偶有云层堆积,让周围的群山山脊线有些模糊。但这并不妨碍谢文·根多站在自家的客厅观望布达拉宫:宫墙红白相间、宫顶金碧辉煌、巍峨耸立。少小离家的他,不知曾多少次在脑海中勾勒家乡。终于,他在2011年结束半生漂泊,回到故土,定居拉萨。在走过许多城市、看过许多景色后,他说:还是西藏最好,因为这里,才是家。
图为谢文·根多 摄影:王淑
图为2020年1月8日,谢文·根多参加西藏自治区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民族界小组讨论 摄影:王媛媛
家,到底意味着什么?
对于1959年才7岁的谢文·根多来说,父母在哪儿,家便在哪儿。那个谣言遍布的年代,早已被认定为昌都强巴林寺四大活佛之一的谢文·根多被父母带到了国外,从此开始半生漂泊。
他还记得,从昌都出发时,远山的积雪还未融化。持续半年的行走后,谢文·根多和父母辗转来到印度。
走着、走着……家越来越远了。
他来到了瑞士苏黎世,并在此定居。阿尔卑斯山的北面、苏黎世湖的西南端,那是世界上最宜居的城市之一。“可是,我却时常想念家乡。”故土已在遥远的东方,想念时只能听着广播、翻开报纸。
图为小时候的谢文·根多 翻拍:王媛媛
终于,谢文·根多等来了一个机会。
1984年盛夏,他踏上了阔别多年的故土。“接到邀请时,我心里很激动,想回去看看西藏的变化。”
旧西藏没有一条正规的公路、没有一所现代意义的学校、仅有一座断续发电的小水电站……25年后,关于家乡的记忆得以重组。谢文·根多感慨西藏所发生的变化。
这之后的20多年里,谢文·根多一次次踏上回家的路。2011年,他携妻子在拉萨定居,结束半生漂泊、回归故土。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街上行人的面孔、公园里锅庄的音乐、眼前的布达拉宫……关于西藏的一切,终于不再是广播、报纸上的只言片语了。
归国后的谢文·根多担任全国政协委员、西藏自治区政协常委、西藏自治区侨联副主席等职务。这让他有更多机会亲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到了农牧民家里,从他们的衣着、食物、住房等等,就能感受到他们的生活很好。”
农牧民真实的生活状况让谢文·根多感到高兴之余,他还发现古老土地上几乎每天都在发生新的变化。“回国的这几年,我也时常去国外看看。瑞士还是那个瑞士,反倒是西藏,日新月异。比如一些地方通了高等级公路,让大家出行更加便捷。”
更让谢文·根多感慨的是党和国家对西藏人民的关心和关爱。“日喀则一个仅五六户人家居住的村庄,都通了公路,这极大地方便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还有义务教育三包政策,这在国外根本不可能享受到。”
“看到大家生活都很好,这是最让人欣慰的。”这些年的委员履职,谢文·根多根据西藏实际情况并结合国外生活的经历,提出了涉及医疗保障、教育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提案。
他说,为了国家的发展、西藏的发展,每一个人都在努力,且是现在进行时。“怀着感恩的赤心,我也想尽最大努力为祖国、为西藏人民服好务。”
图为2019年5月,谢文·根多获得的荣誉证书 摄影:王媛媛
图为2020年1月8日,谢文·根多参观《“风雨同舟60年西藏自治区政协成立60周年主题展》 摄影:王媛媛
2019年5月,谢文·根多将自己收藏的380余件文物文献捐赠给了有关部门。他为自己的捐赠行为感到非常骄傲,说只有交给政府,才能让根多活佛世系以及昌都地方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文物档案文献资料发挥更大的价值。“做这件事情,我觉得心里非常平和、安静。”
坐在自家客厅沙发上,这位外表酷似西方人的归国藏胞,就这样用藏语讲述着他的过往曾经。他说:“如果,没有离开;如果,能在这里长大,该有多好。”
好在,漂泊半生,终于回来了,这是最幸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