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西藏统一战线 > 统战人士 > 正文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读谭冠三、谭戎生家书集《将门家风》

作者: 南加才让发布时间: 2019-10-16 11:09:57来源: 中国西藏网
打印
T+
T-

  这是一部记录成长的图书,是红色家风传承的故事。父亲和儿子是共同的作者。

  由于受“养不教父之过”影响较深,中国式的父子关系中承载了太多教化的要求和内容。但是有教化能力的父亲又太少,“父之教”很容易变成简单粗暴地要求孩子听话、顺从,容不得孩子有违逆。对正处于叛逆期的年轻人而言,多少会激起些抵触情绪,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对大多数父子而言,能够在特定的时域,用书信沟通和交流,就是一件很难坚持的事情了。然而谭冠三将军与儿子谭戎生却从1952年至1965年,鸿雁传书十三载。等待父亲的来信,不仅成为谭戎生从少年到青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父爱永恒的期待中,儿子的成长留下了生动、丰富而深刻的启迪。老将军益父、益师、益友的形象更是深深打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扉,不仅能带给天下父母强烈的感悟和思索,而且能使正在长大的儿女们从中品味出成长的快乐与烦恼。

  图为1954年,谭戎生、谭延丰与妹妹谭齐峪在北京第一次见面时的合影

  本书中的父亲谭冠三老将军,戎马生涯几十年,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喋雪征战,为建设西藏、稳定西藏、保卫边疆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临终前,他向党提出了“我死之后,请把我的骨灰埋在西藏!”的请求,他的高尚风范和光辉业绩以及他和“老西藏”们共同铸就的“老西藏精神”,已成为不朽的丰碑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令世人景仰。老将军肩负大任,工作繁忙,为了国家顾不上小家,几个孩子都出生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一生下来就寄养在老百姓家里,有的互相都没见过面,但这没有妨碍他对儿女们的关顾眷爱。他通过写信的方式,就无数家庭共同关注的话题,与儿子展开了一场长达13年的父子对话。这些平和无间的对话,虽然是父母与子女的个人话语,但细细品来,却不难发现,这些对话是父子间自然、自由、自主倾述而形成的真正的互动和交流,它弥合了父子之间地域的隔阂,润物细无声中传承了家风的价值内核,以至于五十多年后,谭戎生先生在读到父亲写给自己的信时,仍数度落泪,听众们也湿了眼眶。

  图为1959年,谭冠三一家

  在孩子人生之路上,父母第一层面是他们生活上的守护者,第二层面是人格上的引路人,第三层面是精神上的导师。大多数的父母仅仅停留在第一层面,真正做到第二层的也不多,而第三层面则更为寥寥。老将军是令人钦佩的,他对儿子的爱从山脚到山顶步步登高且臻极致。作为父亲,老将军同样卓越超群。

  ——生活上的守护者

  人常说父慈子孝,老将军作为父亲对儿子是温和慈祥的。在家书中,我们处处能感受到他对儿子的爱,儿子少年时,老将军的来信都是一笔一划,工工整整,那是怕儿子认不出字,影响理解。信的开头,往往是“戎生,亲爱的孩子”“戎生,好孩子,真是听话的好孩子” 或“亲爱的戎生”。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他对儿子嘘寒问暖,无微不至,如同孩子就在身边一样。得知儿子入伍进行野营军事训练出汗多,衣服脏得快,军人又要保持整洁,而肥皂又是定量供应后,就托同事带给儿子几块肥皂,提醒他“收到节约用”。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不忘告诉儿子“你的旧运动衣裤、游泳裤现寄来。新的待你妈妈好了以后再替你买。”对儿子信中提到的同学潘隆余身体不好,将军便给潘隆余带去两瓶鼻渊膏,嘱咐“要按说明书服,要坚持服,服了一瓶以后,将效果告诉我们,以便再买。”信中时常提醒儿子“你的病要注意抓紧治疗,吃中药为宜,身体好学习就不吃力。”“你的鼻子要注意,冬季可弄一点硼酸膏擦擦,使之不要干燥”“药不可乱服,无关紧要的一点小毛病要注意锻炼身体,善于工作、学习。”无微不至地、耐心地告诉他至爱的儿子,健康的身体、安定的心灵、理性的生活方式是降低精力内耗、全身心投入工作学习的重要保障。“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老将军的铁骨柔情,舐犊情深,令人动容。

  ——人格上的引路人

  告诫儿子做好一个“谦虚、谨慎、踏实的人”,是老将军家书的一大主题。“认真学习毛主席思想,虚心向领导向群众学习,善于吸取经验教训,很好地团结全体同志,成为成熟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共产党员,做真正的革命事业接班人。”这个循序渐进的发展培养层次意味深长。

  在儿子上高中时,老将军多次提醒儿子“你无论在工作在学习中都要听党、团组织的话,接受组织的领导与指示,经常与群众在一块接受他们的指教和批评,绝不要因为有一点成绩就骄傲自负,那样就会落后。你在工作中绝不要急躁,遇事要冷静,但又要勇敢果断,这一点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望你在工作中注意。”

  在儿子上大学后,将军提醒儿子“你在学习中不要着急,不知道的多请教老师和同学。”“望你努力学习,更要进一步发扬你品学兼优的精神,更要虚心,不要把品学兼优当成包袱。”“多向老师、同学请教,千万不要不懂装懂,老老实实的态度一定学得好。”

  在儿子参加工作后,将军提醒儿子:“这仅仅是开始,还需继续努力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很好的学习毛主席的思想,在实际锻炼中去体会,去灵活地运用,特别在取得的初步锻炼的成绩基础上,切戒骄傲自满情绪,更要虚心。向领导向群众学习,探讨自己在取得成绩中所产生的缺点,也就要善于吸取经验教训,这是非常重要的,希切记住。”

  在儿子因表现优秀当班长后,将军把自己的工作经验分享给儿子“当班长要很好地团结班里全体同志,以遇事商量、互相学习和互相帮助的精神来进行工作,对每个同志的思想情形,每天都要了解,耐心帮助同志解决思想上的问题,多采取个别交谈摆事实、讲道理,使对方易于接受,不要轻易采取指责批评,更不要轻易采取班务会议的批评斗争的方式,如个别同志需要开班务会解决时应请示支部连队首长取得指示后进行,亦应是和风细雨的摆事实、讲道理,帮助其解决问题。”

  当知悉儿子入党后,老将军难掩心中喜悦,专门致信勉励:“向你表示同志的祝贺!祝贺你光荣地成为中共预备党员,对做父母的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安慰,望你戒骄戒躁,继续努力,早日成为中共正式党员”。

  当组织批准儿子为正式党员时,老将军又及时去信祝贺:“望你成为成熟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共产党员”“忠心服从党的领导,坚决执行党的方针政策”。

  老将军的信中有提醒、有温暖,更多的是期盼。父子俩这种朋友式的关怀、尊重、理解和平等探讨、提醒,是许多人的梦想。著名作家汪曾祺在其散文《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就不惜重墨书写了父亲与儿子处成兄弟、朋友一般的关系是人生的较高境界,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这给那些已经或者正在因亲子关系而困惑的父母一个很好的启发:父母的责任在于引导。老将军给儿子的那些建议和劝导,成功地切入到了儿子的选择和判断思维过程中。谭戎生之所以少了同龄人的那种茫然和躁动、越发成熟和从容,与老将军尊重、理解和用心引导是分不开的。

  ——精神上的导师

  家书中,老将军时常与儿子探讨“接班的人是你们这一代,如何做真正的接班人?!”彼时彼刻,老将军没有把子女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而是把他们放在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高度在考量。老将军说:“这个革命事业接班人绝不是当多大的官,而是教育培养他们不能脱离人民群众,不能丢了革命战士的本色,不能忘记共产党人的使命。”这些谆谆教诲,是将军作为一个老共产党员一心为党、终身护党的真实写照。他留给后人的是一名“足秤”的共产党员至真至诚的信念、家国天下的情怀和大公无私的精神。

  天下父母对子女的爱都是一样的深沉博大,但不少父母爱孩子,多是从儿女安身立命的功利出发,却忽略了“要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这个前提。老将军的父爱,不仅是一位父亲对儿子天然亲情的爱,还是一位老革命家对年青人的关心、鼓励和喜爱。他支持儿子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嘱咐儿子要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要注意学习方法、工作艺术,不是因为儿子了不起,而是因为他是祖国青年一代,是祖国的未来。这种父爱,已经将对儿子的血肉亲情升华为对国家的挚爱。

  不仅如此,老将军还把儿子当成一面镜子,从中对照出自身还存在的一些不足,毫不掩饰地说:“思想上总赶不上党中央、毛主席的远大战略和策略思想,还要在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下不断学习成长。”这是一种怎样的胸襟与气度!

  天下做父亲的,如果能学学老将军,那么世界上就会多一些大写的“人”。

  图为1963年,谭冠三一家

  现在该说说本书中的儿子谭戎生了。

  初观本书的读者,关注点可能集中在父亲身上,急于想从父亲那里学到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精神和崇高风范,以及他立下的崇德修为、行稳致远的家教家规,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

  但我要说的是,真正读懂将军的来信、接受信中信息和信外意涵的是儿子。《将门家风》中,老将军的每封信后都有谭戎生的追忆,介绍了老将军写信的背景,以及自己的理想、奋斗和成长历程。在父亲的引导下,年轻的谭戎生不仅学会了如何学习,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本领,而且还学会了处事和为人。更重要的是,老将军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影响了谭戎生和弟弟妹妹们的一生。他们虽然是将军之后,但都甘于平凡和平淡,甘心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和建设者。长子谭戎生继承父亲遗志,主动进藏、戍边卫国;次子谭延丰是一名普通工人;女儿谭齐峪为空军医院护士;幼子谭戎丰在农村当了一辈子农民。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听从组织安排,叫干什么就干什么,而且要干好、干出成绩。

  父亲倾注所有的期盼,儿子融入所有的感恩,心手相牵,情感相依。这也许是老将军和儿子心路相通的奥妙吧。(中国西藏网 文/南加才让)

  图为著作《将门家风》

(责编: 陈建国)
相关阅读
 

热点关注更多>>

领导论述更多>>

理论园地更多>>

相关链接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