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玉麦乡来了一个访客,那就是邮递员白玛坚参。十几岁的白玛牵着马,定期翻过雪山,给桑杰曲巴乡长送来邮件。每当一人一马到达时,老乡长都会欣喜万分,迫不及待地打开报纸,一版一版,一篇一篇地读下去,那些他认为很重要的新闻,还要把女儿卓嘎和央宗叫到跟前,给她们诵读。
白玛坚参从15岁就当邮递员,一干就是35年。一个人,一匹马,真正的“单枪匹马”。他性格内向,不善言辞,总是面带憨厚的笑容。在他37岁那年,在送邮件路上,遇到山上石头滚落下来,正砸在他的左腿上,砸成骨折落下残疾,走起路来一瘸一拐。
图为邮递员白玛坚参在家中擦拭灶台,摄于2018年5月。摄影:赵耀。
1988年,已经65岁、当了29年乡长的桑杰曲巴老了,县政府让他光荣退休,让大女儿卓嘎接任,当了第二任乡长。
随着改革开放,国家加大了对西藏的扶持力度,对边境地区的建设加大了投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国家拨出专款42万元,建设玉麦乡的基础设施:从山外运来水泥、铁皮等建筑材料,盖起了乡政府、卫生院,还建起了2.5千瓦的水电站和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从此,桑杰曲巴一家不仅住上了新房,用上了电灯,还看上了电视。
好事接踵而至。
老乡长有两大心愿:一个是通公路,一个是有医生。
乡政府建成不久,西藏自治区有位记者进到玉麦乡,写了篇新闻稿,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居然有几十位小伙写信给隆子县政府,表示愿意到玉麦乡落户,有的还寄来照片愿意与这两姐妹成家。隆子县为此专门再发新闻:玉麦乡地处边境,不能随便迁入人口,才使这场风波平息。不过,这篇报道倒是使得一直没能成家的卓嘎乡长终于找到如意郎君,成就了美满姻缘,建立起了幸福家庭。
苦寒玉麦变身吉祥乐园
1996年,玉麦乡里新来了两户居民。政府为乡里派来了一位乡党委书记和一名副乡长,这位副乡长还兼任医生和教师,两人都是拖家带口来的,于是全乡人口从3人一举增加到18人,玉麦乡开始热闹起来。
1997年,新华社首次对中国人口最少的玉麦乡进行报道,一家人放牧守边的事迹传遍了祖国大江南北。来自内地的信件也翻山越岭,来到卓嘎和央宗姐妹面前,当时,卓嘎和央宗竟然收到了七麻袋求爱信。
图为央宗和儿子索朗顿珠在一起。图片来源:新华网。
2001年,玉麦乡第三代人,桑杰曲巴的二女儿央宗的儿子索朗顿珠已经懂事了。
索朗顿珠从小和波啦(爷爷)在一起的时间最多,他的玩具都是波啦买来或用竹子做的,最喜欢的是各种各样的玩具枪。
索朗顿珠常想:将来长大了一定要参军,穿上军装,守卫边疆玉麦乡,保卫他的亲人们。稍大一点,索朗顿珠就开始随大人们去放牧了。有一次,他们把牛群赶到雪山下的牧场,突然,山上刮起风来,年幼的索朗顿珠冷得受不了,波啦从牛背上解下背东西的木架,揭下防摩擦的垫子,把索朗顿珠裹在里面取暖。波啦却在寒风里,若无其事地甩着“乌朵”(放牧用的抛石器)。贴着牦牛的体温,闻着牦牛的汗味,索朗顿珠感觉幸福极了。他想,长大了,也要成为像波啦这样坚强的人。
图为玉麦公路升级改造为柏油路施工现场,摄于2018年5月。摄影:赵耀。
这一年9月,老乡长的最大心愿实现了——通往山外的公路修通了。
当第一辆车开进来的时候,老乡长给这个“铁牦牛”献了哈达。
这一年,老乡长沿着这条公路,去了一次拉萨。
这一年,卓嘎沿着这条公路,去了一趟毛主席的故乡。
这一年,77岁的老乡长在大雪纷飞的季节没有遗憾地走了。
临走前,老乡长让女儿把全乡人叫到床前。
老人的遗言至今让当时的所有人记忆犹新:“我在这里住了一辈子,你们不要因为玉麦苦,更不要因为我走了就离开这里,这是祖辈生活的地方,更是祖国的土地,一草一木都要看护好。”
送走疼爱自己的波啦,索朗顿珠擦干泪水,循着先辈们的足迹,翻越日拉雪山,踏上了求学之路。
日子,像玉麦河水哗哗流淌。
图为卓嘎(左)和央宗(右)在巡山路上休息,摄于2018年5月。摄影:赵耀。
公路通了,玉麦的变化加快了,开始跟上山外的脚步。
国家的边民好政策,如边民补贴、生态补贴和草场补助等政策性收入,一年算下来每户能拿到4万多元。曾经开不进来的“铁牦牛”,如今全乡9户人家已经有了7辆。4户人家开起了餐馆和家庭旅馆,乡民手编的竹器、藤镯在山外的市场上成了抢手货。
2016年,玉麦家家户户都有了WIFI,不论是给孩子寄零花钱还是在商店买东西,都流行起用支付宝和微信。
2017年,作为玉麦乡的第一个大学生,索朗顿珠本科毕业了。学习高山向导专业的他,实习期间就在四川找到了一份收入可观的滑雪教练工作。这年藏历新年,他没有回家,这也是他离家十几年来唯一一次没有和家人一起过年。
阿妈央宗打来电话训斥他:“你难道忘了波啦的话吗?”阿妈在电话里说:“‘鸟老了,要归巢;人老了,要回家’,我们这代人终究也会老,守卫玉麦这片国土的责任要落在你们这代人肩上了。”
当索朗顿珠的同学们纷纷寻找适合自己专业的工作时,他遵照母亲的嘱咐,参加了地方公务员考试。他要带着学到的知识,回到家乡。
卓嘎和央宗没上过一天学,但她们的孩子如今都在外求学。玉麦现有12名在校就读的学生,大学生4名,毕业一名,高中生6名,小学生2名。说起当年克服重重困难送孩子们外出读书,这是卓嘎和央宗最引以为傲的“政绩”。那不仅是为了下一代的未来,更是为了玉麦的明天。
乡情难却,故土难离。每年藏历新年前,无论路途多么遥远,无论雪山多么艰险,被父母们送出山外的孩子,一定会准时回到玉麦这个家。
“当年,波啦守在玉麦一辈子,阿妈和姨妈听了波啦的话,守在玉麦大半辈子。现在,我也要听阿妈的话,继续守护家乡这片山水。”索朗顿珠说。
图为正在施工建设的玉麦生态小镇示范村,摄于2018年5月。摄影:赵耀。
2018年,玉麦将迁入47户人家,全乡将达到56户。玉麦生态小镇示范村建设将全面铺开,乡亲们将住上安全舒适的“别墅”。乡里还将并入国家大电网,告别小水电的历史。一个宜居乐业的边境乡镇正从蓝图变为现实。正如玉麦民歌所唱:
“扎日神山下的玉碓和玉麦啊,
是个吉祥的地方。
玉碓灵草满山,
玉麦秀水遍地。
进出玉麦千难万险,
留在玉麦草丰水美。
我希望做一只轻盈的小鹿,
在这吉祥的乐园快乐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