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勉之,是一位60年代就进藏、一辈子工作生活与西藏息息相关的“老西藏”。从1962年参军到西藏军区文工团,他就与这片土地结下了一世情缘。日前,在接受中国西藏网记者采访过程中,王勉之深情回忆了自己进藏、在藏的故事,讲述了那些糅合了青葱年少的情怀、正当其时的豪情和如今老当益壮的感慨的点滴往事。
“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年底在去苏联的火车上给中央的电报就说‘进军西藏宜早不宜迟’。1951年,张国华将军、谭冠三将军率十八军义无反顾地接受这个历史性的重大任务,去解放我国大西南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图为西藏文工团老照片:1951年十八军到达拉萨,文工团亦同时到达。
“而我入藏,并不是任务”,王勉之笑着说。
“1960年到1962年正好是三年自然灾害,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最艰难的一段时间。
当时有个电影,讲的就是福建的几个十四五岁的少先队员协助解放军和地方政府来反击蒋介石反攻计划的故事。当时我看了这个片子以后,非常激动和振奋,就想着我们是同龄人,人家都在前线都打仗了,可我只能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戏。于是,我就产生了一个愿望——我也想去前线,不愿意安稳地待在北京。”
“那个时代流行着列宁的一句话‘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是从中国儿童剧院上演的一部《以革命的名义》的话剧中学到这句话的,当时印象非常深。我想,中国这么长时间的屈辱的历史,不能在我们这一代再让它重现。就这样,第二个愿望也默默在心底出现——我想去当兵,随时准备为国家奉献一切。”
王勉之解释道:“因为我非常热衷于演艺事业,第三个愿望呢不言而喻。这是我的爱好,也是我的事业,是我从小就有的愿望。”
“1962年的一天,我同时收到三家单位的录取通知书:一个是北京空政,一个是韶关文工团,第三个就是西藏军区文工团。我们学员班只有我一个人同时考上了这三家单位。”
图为西藏文工团老照片:西藏军区文工团的第一套演出礼服
“我想来想去,认为只有到西藏军区文工团,才能同时实现这三个愿望。所以我没有任何犹豫,当时就表示想到西藏军区去。这个决定在家里引起很大震动,因为1959年西藏刚刚平叛完,民族宫里平息西藏叛乱的展览还在展示着西藏复杂环境。我的父母死活不同意、百般劝阻,却没能说服我。当时,他们几乎动员了一个楼道的人来做我的工作,可我当时就是铁了心了,哪我也不去! 北京空政我不去,韶关文工团我不去,我就去西藏!最后父母看实在是拗不过我了,只得同意了。这就是我参军的过程,也是我终身难忘的一件事。”
“1962年的9月份,连我在内4个十五六岁的半大孩子坐着一辆救护车踏上了进藏的路途。别奇怪为啥坐救护车,这是对我们特殊的照顾,因为救护车里面可以睡觉。一路上我们都特别兴奋,在我印象中间就是唱歌,一路高歌,谁也没有想到路上应该保持安静,因为地势越来越高、越来越缺氧。果然,到了青藏公路沱沱河附近惨遭高反——中午吃饭时,我打开救护车门就往下跳,结果刚挨到地面,‘噗通’就摔倒了起不来了,被抬到兵站卫生所吸氧气才慢慢缓过来。”
图为西藏文工团老照片:进军途中的帐篷城
“行车15天终于到拉萨了,我们远远看见了布达拉宫的金顶,感觉真是谢天谢地,总算走到头了。我清楚记得当天晚上到食堂去吃饭——你想想三年自然灾害,在内地说实话是什么都吃不上的,但是为了保证部队的战斗力,西藏的供应始终没有下降——当天晚上的铝饭盒里是满满一盒的清炖羊肉,当时就觉得简直就是一种奢侈的享受。”
“安顿下来后,我感觉完全不像之前所想象的西藏,不是我在北京民族宫看到的那个平息西藏叛乱的西藏。当时西藏民主改革已经进行了,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到了西藏去以后,我一点也不后悔,我觉得我是掉到富窝里了。”
遥想当年,王勉之老师止不住满脸的笑意,“就从那时候开始我就一直在为西藏工作,即使离开西藏后,每年还是要回西藏去,所以在我心里,西藏就是我的家。在北京我可能有很多地方都找不到,但是到了西藏我什么地方都可以找到,整个西藏我完完整整的走过两次。”
图为西藏文工团老照片:1962年下日喀则边防演出途中在拉孜藤索桥上
这就是那个时代一个年轻人“到最前线去”的故事。是什么力量督促着他舍易向难,坚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也许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话可以解释:“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5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王勉之和他的战友们用行动诠释了“不忘初心”。(中国西藏网 文/王茜 图片由王勉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