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实施将满一年。6月2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对《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进行审议。《报告》明确了着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着力强化民营经济发展法治保障等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6个方面重点工作。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数据显示,2012年到2023年,民营企业占全国企业总量由79.4%提高至92.3%,个体工商户由4000余万户增加至1.24亿户。2012年到2023年,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年均增长11.1%,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30%左右增长至50%以上。2019年开始,民营企业成为我国第一大外贸经营主体。
当前,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还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报告》指出,市场准入和要素获取等方面矛盾仍较突出,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保护还不充分,政策落实和服务供给还存在短板,有的地方政务诚信建设有待加强,企业账款“连环欠”问题尚需解决。有的民营企业发展方式粗放,管理不规范,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滞后。《报告》提出,要推动加快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其中包括防范不当立案、选择性执法司法、趋利性执法司法或地方司法保护;避免超权限、超范围、超时限查封扣押冻结财产;修订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进一步完善解决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问题的制度安排。
有观点指出,加快针对民营经济的立法进程,是改善民营企业预期、打破民营经济发展诸多壁垒的关键钥匙。笔者认为,谈及经济发展前景和企业投资信心,激发民企预期至关重要,而激发民企预期则需要长期理性系统视角,这体现在多个方面。
加快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已成为共识,从完善法治的角度,改善提升民营经济发展环境、鼓舞民企投资信心,就是一种长期理性系统视角。
当前,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不仅需要短期有效的激励措施与政策引导,更需要长期理性系统视角。对于困境中寻求变革的企业,更需持续培育并倡导长期主义的经营理念和长期理性价值投资的思想。而长期主义正是塑造企业品牌的基础,做有创新精神、解决问题、有价值的企业才是企业的生存之道。只有坚持长期理性的价值投资,才可能在千变万化的市场波动中保持应对风险的韧度与灵活性。
这种视角还体现在对社会舆论环境的关注等方面。《报告》强调,营造关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其中包括“批驳蓄意炒作、造谣抹黑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言论”。
影响企业预期的因素,除了商业理念、短期困境、政策激励引导等,还有中长期产业经济走向、市场发展动态以及整体营商环境的预期。一个信息透明、法治规范、投入产出追求合理利润的环境,即一个可以让民营企业安心沉淀做事的营商投资环境,对于企业家的长期预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事关营商投资环境,更事关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前景。
激发民企良好预期,理性视角、长期战略以及系统的理论与方案可谓根本。培育长期主义价值投资的理念,构建透明规范、兼容理性的话语环境,规范企业但不干涉企业的优良政务环境等,这些都是着眼于长期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理性系统的视角来建构。